新时代中国调研行之长三角篇丨黄山脚下“留守”的上海人
游心于道的境界,是一种得至美而游乎至乐的境界。
简单说来,自由儒学一方面以发展现代自由为目的,对西方自由主义采取批判借鉴的态度。(三)政治自由 也就是说,良知自由在当今时代最现实的体现就是维护个体权利,这也是政治自由最根本的内容。
总而言之,自由儒学的目的不仅能解决儒学与现代自由的紧张,而且还能为现代自由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可能途径。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新儒学建构的内圣之学根本上还是宋儒本体观念的现代翻版,可惜他们并没意识到问题所在,甚至认为内圣就应该是恒常不变的老内圣。自由儒学是以探讨现代自由问题为核心的当代儒学理论,旨在对现代自由的诉求提供一种儒学的阐释,也为进一步发展现代自由提供一种儒学的方案。[6] 2016年11月12日,山东·邹城孟子研究院召开心性儒学与政治儒学学术研讨会,本人在此次会议的发言题目为:《儒学与现代自由的紧张及可能出路》,同名发言稿载于中国儒学网。三、自由儒学的理论态度 我尝试建构的自由儒学首先在理论态度上就不同于当代的原教旨主义儒学和现代新儒学。
[1]康有为将自由视为实现大同理想的基础。传统儒学指的是历史上既有的儒学理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先秦儒学、汉唐儒学、魏晋儒学、宋明新儒学等等历时建构起来的儒家理论学说。从中国传统思想的角度来看,认识过程中并没有客的存在(无论作为客体的认识对象还是不带主观偏向的客观的观察者),因为人对世界的观察和了解并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纯粹的知识,而是要通过这一过程实现自我的反观和内省,从而达到自身人格的完善和提升,此即所谓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老子》第二十三章。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过,如果持拟人论的立场,则这个争论其实可以化解,因为从认识者和观察者的角度来看,无名即是无。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高明的行动法则是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天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逍遥游》),凡事若能合于自然、放弃人为干预才是至善,所以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若能两忘权实,双泯有无,则数舆无舆,可谓超出矣。
人对于所感知的部分有所认识其代价往往是对那些未能感知的部分的遗忘;对所认识的事物的描述,其代价是事物的样貌在语言中的失真。(第七章)这是通过对自然的体察,感悟道即无的品性。(第七十一章)庄子也强调:知其所不知,至矣。由此看来,各人见识的不同,也就未必是认识上正确与错误的不同,而是他们各自视域的不同所致。
当然,这也是把无视为未知和整全必然得出的结论。庄子的一句话,可以作为这种理解的一个佐证即泰初有无,无有无名。(彭耜《道德真经集注》,见《老子集成》第四卷,第625页)魏源因此做出了如下的总结:老子言道必曰常,曰玄,盖道无而已。老子思想的视域 老子哲学,以及一般而言的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在认识论方面的一个根本差异,就是前者不仅不预设一个与观察对象无涉的观察者的存在,而且把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的互动视为认识过程的基本特征、以及认识活动的根本目的。
因此,人类所了解的并非事实,他们的知识中不乏错误、偏见、谎言和幻象。智慧之士十分清楚这一点,所以始终不忘不分不辩者的存在以此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南宋人叶梦得指出:道无物,不可得而名,圣人无意于言即已。与此相反,本文的考察表明,老子是以一种被西方人称为视域论和拟人论的方式看待世界和知识的。唐玄宗同样从实(工具)和权(方法)的角度来理解有与无的关系不过更进一层:夫实之于权,犹无之生有,故行权者贵反于实,用有者必资于无。正如严遵所言:至众之众不可数,而至大之大不可度;微妙穷理,非智之所能测;大成之至,非为之所能得。(第一章)在这里,所谓的可道和可名者就是人们的知识而常道和常名才是人们认识的对象,特别是认识对象中尚不可能为人们所把握的部分。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是以圣人不以言为主,则不违其常;不以名为常,则不离其真;不以为为事,则不败其性;不以执为制,则不失其原矣。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大宗师》)任何知识都需要某种前提,那么关于前提的知识又从何而来呢?故不可偏于一己之知,而要回到对整全的体认,甚至回到无知无欲的混沌之中。它得到诗意和修辞的强化、翻译和修饰,而且在长期运用之后,会以凝固的、僵化的、教条的形式对人产生影响。
(董思靖《道德真经集解》,见《老子集成》第四卷,第354页)正因为道遍在万物,所以虽被称为无却仍然有踪可查、有迹可循,可以成为人们体认的对象。尼采认为,人类为认识和理解原本杂乱无序的世间万物,不可避免地要对其进行简化、概念化,在观念中为其赋予某种秩序,这就是所谓的视域。
老子因此告诫人们: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北游》)既然说出来了,还是没有达到玄同、忘我的境界。这个意义上的有与无,相当于《易经》中的阳与阴,体现的是任何事物中同时存在的两种力量与趋势,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决定了事物的状态及其变化。紧接上引老子关于有无相生的观点,他进一步指出人应该领会事物的这一运动规律以自勉: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他明确指出:孰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齐物论》)老子对此讲得很清楚: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无也并非大爆炸之前的奇点,宇宙诞生后就不复存在。(《道德真经注》,见《老子集成》第三卷,第2页)唯有无兼备,做事才能精确而不呆板,灵动而不妄为。
(第三十四章)这是对大道无为的由衷赞颂。万物出乎无有,斯亦谓众妙之门也。
当然,历史上不少老子研究者也一再强调道即是无。(第四十章) 人透过万物的生成变化,能够多多少少捕捉和领会无的踪迹和神韵,并以之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和准绳。(《老子道德经义疏》,见《老子集成》第一卷,第287页)常道不仅无法言说,甚至不可想象和思考。(同上)对于知与不知之间的关系,庄子讲得异常深刻:人之于知也少。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无是老子哲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范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下引该书只注章数)孔子甚至表示:朝闻道,夕死可矣。
(《老子解》,见《老子集成》第三卷,第546页)林东说得更简洁:有生于无,则无者道也。然至道冲寂,离于名称,诸法性空,不相因待。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欢迎您提出来!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